“转型是找死,不转是等死”,这是不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路上面临的共同困境。在产业数字化提速大趋势下,企业非转不可,但又因投入高收益慢、上下游企业缺乏协同、平台和服务支撑不足等多种原因,数字化转型路上充满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近日出台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生产领域数字化转型成为其中重点部署的一项内容。未来,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将给经济发展注入怎样的能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
让“哑企业”开口说话
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成立最早、面向公共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於亮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四川,他们承建的成都秦川物联网智能工厂一期MES生产执行系统项目,包括了生产、质量、目视化、人员绩效等管理以及生产指挥中心建设等服务,同时还完成了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下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打通,以及上层与公司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数据打通。
数字化改造后,这个工厂生产效率明显提升,相关生产人员减少了30%,产品交付率上升13%,年产能增加40%,客户投诉减少38%。由于实现生产质量全过程监控与追溯,质量风险下降了20%。
“哑设备、哑岗位、哑企业”是指没有入网、不能自动汇报、不能透明化管理的岗位、设备和企业。这是对不交互、不共享、不透明生产状态的形象描述。改变这一局面,离不开新业态、新模式的有力支撑。统计显示,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25%,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同时,有超过55%的国内企业尚未完成基础设备数字化改造。
“产业数字化就是指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据赋能为主线,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实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的过程。当前,数字化趋势带来的压力巨大,产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梁启东告诉记者。
《意见》提出了多方面举措着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降本增效。比如,开展重大工程布局,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打造平台生态,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组织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等。